四川大學博物館羣建設新進展
四川大學博物館羣 綜合博物館區 由改建四川大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兩館,新建一個3萬平米的博物館和一棟高87.4米的綜合科研樓三部分構成 研學博覽區 將通過改造濱江樓、文科樓的建築立面,拆除川大圍牆、提升博覽功能,形成科研博覽、教學辦公與濱江開放空間融合無邊界的研學博覽空間 小型博物館區 將置換材料化學大樓、東區印刷廠等非博覽功能,並對建築進行改造,打造小型博物館羣落 2019年9月,平均年齡超94歲的四川大學博物館和自然博物館進入改造階段,與此同時,四川大學博物館羣建設工作正式啓動,通過逾一年的施工,其建設情況如何? 1月11日,記者來到位於望江路的綜合博物館區建設施工現場看到,四川大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已經被密目網所包裹,內部正在對兩館建築結構進行加固施工;旁邊的新建區域,由圓形的鋼柱拼裝成的主體結構已達4層,預計將於春節後完成主體施工。 綜合博物館區: 改建館正進行加固 新建館正搭建鋼結構 四川大學博物館羣位於望江路,包括“綜合博物館區、“研學博覽區”和“小型博物館區”。目前正在加緊建設的綜合博物館區,由改建四川大學博物館、自然博物館兩館,新建一個3萬平米的博物館和一棟高87.4米的綜合科研樓三部分構成。 “經過一年多施工,綜合博物館區無論是新建還是改建部分,正按計劃進行推進,預計春節後將完成新建博物館主體施工以及對既有兩館主體結構加固施工工作。”據四川大學博物館羣綜合博物館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兩個老博物館狀態良好,但由於內部柱距較小、層高較低,不能完全適應展陳空間的發展。因此對現狀博物館外觀原樣保留,僅作內部功能設備改造,外立面的材料更新,但在此施工前,需對整個老館主體結構進行改建加固,從而進一步對設備材料進行更新。 “新建館區域,開工以來已完成土建施工,目前正進行鋼結構主體搭建工作。”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新建博物館高度為34米左右,層高為7米,為與18米高老館相融合,新老館之間將通過扶梯坡道以及階梯式的展廳來彌合新老建築之間的層高差異,保持了動線和功能上的連續性,使新老建築真正融為一體,保證了在博物館內部連續的流動的觀展體驗。 新建博物館預計於7月實現主體封頂,屆時將全面轉入室內外裝飾裝修工程、機電設備安裝工程施工階段。按照建設計劃,整個綜合博物館區將於2022年6月建成並對外開放。 特色濱水空間: 博物館+綠道+公園 打造多層次文旅消費場景 按照規劃,四川大學博物館羣項目規劃範圍為四川大學望江校區東門片區,主要建設內容為打造“四區一帶”開放型市校共享公共文化空間。 除了已處於施工階段的綜合博物館區外,佔地約32畝的研學博覽區,將通過改造濱江樓、文科樓的建築立面,拆除川大圍牆、提升博覽功能,形成科研博覽、教學辦公與濱江開放空間融合無邊界的研學博覽空間。 佔地約26畝的小型博物館區,將置換材料化學大樓、東區印刷廠等非博覽功能,並對建築進行改造,打造小型博物館羣落。 博覽文創區則將依託四川大學校史館、圖書館等增加微展覽及臨時展覽空間。 從四川大學博物館羣的規劃看,它的另一個角色是“城市公共文化空間”。 利用四川大學博物館特有的地理位置優勢,將博物館聚落與望江樓公園及錦江綠道充分融合,打造開放共享的特色濱水空間。通過拆除博物館羣到望江樓公園南端的圍牆,利用校園圍牆的邊緣空間促進景觀要素的融合滲透,提升望江樓公園的景觀環境,實現校園與公園的開放共享。 同時,通過對望江路進行慢行一體化設計改造,與錦江綠道相融合,形成慢行友好的濱水開放空間。在此基礎上,植入多種博覽文創功能,塑造多層次的文化旅遊消費場景,形成集博覽展示、文化創意、健康運動、市民休閒於一體的活力濱水空間。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恆 |
本網站所刊登的所有內容, 包括但不限於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 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 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 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 成都商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 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侵權舉報電話: 028-86783636
新聞熱線 86612222 | 服務熱線 86613333
訂報熱線 87677175 | 廣告熱線 86510016
本報職業道德監督電話 86753210
投遞質量投訴電話 87677175
總編信箱 cdsbzongbian@163.com
本社地址:成都市紅星路二段159號 610017 | 蜀ICP備:07003170號
Copyright ©1996 - 2017 CDS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 隱私保護 版權所有 成都商報